东革阿里属于芸香目、苦木科、东革阿里属植物,生长在东南亚靠近赤道的原始热带雨林中的一种野生乔木植物,在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广泛分布。
东革阿里在原产地是一种传统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疟疾、改善男性功能障碍等作用,在原产地深受欢迎,特别是马来西亚地区尤为重视,其与燕窝、锡器并称为马来西亚三宝,其价值不容小觑。
东革阿里在东南亚的民间乡村作为传统药材和滋补品已有数百年历史,既可作单味药,也可作药方中的重要配药,当地百姓深信其”可治百病”。
早在1851年出版的《罗格日志》中就记载了当地人对于东革阿里的应用,”马来西亚的土著人习惯服用东革阿里煎剂来治疗间歇性发烧,马来妇女产后也服用东革阿里汤剂作为滋补品。”随着地区间贸易的不断强化,许多地域性的原料也搭上了贸易的”便车”,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也更加频繁。东革阿里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其影响力也开始在国际间展现。
现代研究表明,东革阿里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滋补养生、强肾以及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风湿病、前列腺炎、过敏性体质等多种效果,在功能原料异常繁盛的当下,东革阿里也成为潜在的国际性功能原料之一。
原料的兴起必然有核心的功能体现,否则也难以维持长久的市场开拓。东革阿里虽然有许多功能,但最核心的是有强肾功能,能够提高男性的性功能。研究指出,东革阿里含有二萜类、生物碱、木质素等众多生物活性成分,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荷尔蒙、雄性激素、黄体酮等,可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肾功能。
动物实验指出,喂食成年公鼠东革阿里提取物后,公鼠睾酮浓度增加了30%,各项性功能指标均有提升。人体试验表明,DHEA(一种雄性激素)水平从服用东革阿里一周后的26%增长到服用三周后的47%,而SHBG(一种抑制雄性激素的蛋白球)水平在服用一周后下降36%,三周后下降66%。
当人体内睾酮水平升高时,性荷尔蒙会向人体发信号,使之减少或停止自身的睾酮产生,这被称为”负面反应”。东革阿里能截取这些”负面反应”信号,从而使身体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睾酮,这可能是有助于提升性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这方面,东革阿里与玛咖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然而当玛咖被”食品化”之后,其功能必然与宣扬的提升性功能完全不同,因为食品的属性限制了其某些特性的体现,这种转变在我国尤为明显。
以玛咖为例,玛咖在进入我国初期,对于性功能的提升也是宣称的功能体现,即便如此,当使用到保健食品时,其功能便演变为抗疲劳,因为我国对保健功能是有限定的。
因此,即便东革阿里被应用到保健食品中,其功能很大概率也会是抗疲劳,将与玛咖等众多相关品类展开”厮杀”,能否冲出重围且不说,其能否进入保健食品的原料目录还是个大问题。
新食品原料途径
东革阿里在原产地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因此有着可食用的属性,是潜在的食品原料,近些年东革阿里开启了在世界各地的食品注册之旅。在新食品原料的界定上,各国都有着严苛的评审程序,东革阿里的评审也必然较为漫长,从欧盟RASFF通报的召回信息也可以看出,东革阿里的食品市场还较为局限,仅集中于北美和东南亚等地区。
早在2015年,原卫计委发布的卫食新进申字(2015)第0007号中就有关于东革阿里的新资源食品申请信息,申请产品为东革阿里根提取物。
最近的申报信息是2020年1月份申报的东革阿里提取物,受理编号为卫食新申字(2020)第0001号。从2015年算起,东革阿里提取物的受理期限已经有5年的时间,其依然在受理新的申请类目,也变相表明了东革阿里提取物做为食品原料的可行性。
实际上,东革阿里在我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历史,相关的研究也很少,目前在毒理学、安全性等评估方面只能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审批周期较长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一旦东革阿里提取物的新食品原料身份得到确认,其功能属性会被进一步缩减。
就如同玛咖粉一样,2011年玛咖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成了量化的主要指标。在《广告法》的严格限制下,其潜在的功能价值也只可意会了,并且东革阿里在消费认知的广泛性上要远不及玛咖,其市场拓展更加不易。
巨大的市场商机使许多商家打起了”擦边球”,以木材的形式进行进口,然后通过分装进行销售,卖的依然是木材,但买的却是”功能”。
从价值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能否认这种销售的途径,它变相打开了国内市场,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在东革阿里的食用道路上起到了”哨兵”的作用。但从法规框架上看,木材的形式实则属于农产品,它与食用农产品有着质的区别,无论宣传上如何规避,其消费的主观性显而易见,商家其实也背负着较大的法律风险。
从目前的研究和消费者反馈来看,东革阿里的功能正在向大众化转变,除了强肾外,消费者对其降血糖、降尿酸等功能也十分关注,其多功能性正逐渐受到市场认可。持久的市场需求离不开科学的支撑,东革阿里的科研之路同样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