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盘点可食用的菊科野生蔬菜(二)

众所周知,菊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区系成分最复杂的类群之一。菊科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园林绿化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依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菊科(Asteraceae)植物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世界。其中,我国约有200余属,2000多种,产于全国各地。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利用野生菊科植物作为蔬菜和药用的传统知识,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蒲公英:“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记载艾:“采嫩艾草作采食或和面做混沌,治一切鬼恶气,上服治冷痢”。我国各地均有食用菊科野生蔬菜的习惯,作为纯天然、营养丰富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野菜是指野外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其根、茎、叶或花、果实等器官可供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科学研究表明,野生蔬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许多野生蔬菜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功能因子如黄酮、挥发油等,营养价值高于栽培蔬菜。菊科中可以作为野菜食物的植物主要有茼蒿、蒲公英、莴苣、生菜、菊芋、菊花、向日葵、蒲公英等,既可作野生蔬菜又可入药。

菊科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

食用

野生蔬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下,营养价值高于栽培蔬菜,是典型的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食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纯天然食品的日趋减少,野生蔬菜无疑成为人们青睐的食品,其种类、部位、食法、储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药用保健

野菜中许多种类与药同源,不仅适合作蔬菜,而且兼有一定的药物功能,能起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亦能防治一些营养素缺乏病的作用。如蒲公英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抗自由基,同时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有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鼠曲草每年清明节前后,各民族民间采集带花序的茎叶拌入米面或玉米面后食用,故有“清明菜”之称,其营养丰富,味道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同时具有食疗的作用,能治支气管炎、高血压、风湿性腰痛、哮喘等。

菊科植物资源丰富,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可以作为野菜食用的菊科植物资源吧!

常见可以食用的菊科野生蔬菜

No.1

  艾蒿 

艾蒿(Artemisia argyi),俗名艾、白蒿、医草等。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稍亚灌木状,植株有浓香。茎有少数短分枝:茎、枝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上面被灰白色柔毛,兼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线毛。头状花序椭圆形,径2.5-3(-3.5)毫米,排成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在茎上常组成尖塔形窄圆锥花序。艾蒿在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常见。

艾蒿的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也可以用于制作青团。艾蒿除了做青团外,还能和面条菜一样,蒸着吃,但是有苦味;但是吃法最简单的就是艾草煮蛋,对女生尤其暖。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白蒿”及“白艾’可入药,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现代药理学分析表明,艾蒿的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

艾蒿 

艾蒿 

No.2

  蒲公英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俗名黄花地丁、婆婆丁、灯笼草。蒲公英也是多年生草本。叶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花葶1至数个,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总苞钟状,长1.2-1.4厘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0.8-1厘米,边缘宽膜质。蒲公英常生长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处。

说到“春鲜”,蒲公英必然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个,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所著的《本草新编》中称“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蒲公英素有“天然抗菌素”之美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蒲公英除了可防治春季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胃溃疡等疾病外,还具有保肝(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护胃(可使胃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免疫调节(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等功效。尽管蒲公英在春夏两季都能够吃到,但要说到好吃,还得数春天的这一批哟!

蒲公英

蒲公英

No.3

  蒌蒿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俗名芦、蒿、芦蒿、水蒿、荑蒿。蒌蒿为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清香气味。茎少数或单一,高达1.5米,无毛,上部分枝。叶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绵毛;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长8-12厘米,近成掌状或指状5裂或3裂或深裂,稀间有7裂或不裂的叶。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径2-2.5毫米,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在茎上组成窄长圆锥花序。蒌蒿可葶立水中生长,也见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宋代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这首诗当中提到了两种植物,其中一种就种是蒌蒿!此外,蒌蒿最早是记载于《诗经》中,曰:“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在里面的蒌其实指的就是蒌蒿。蒌蒿在我国的食用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数千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可见这种野菜在古代也是很受欢迎的呀!

蒌蒿嫩茎及叶作菜蔬或腌制酱菜。蒌蒿以其独特的清香,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其不仅美味,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是一种典型的养生蔬菜。俗话说:“二月芦,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在蒌蒿的产地,人们会把一盘腊肉炒蒌蒿端上桌招待客人,可谓是对蒌蒿情有独钟啦。除此之外,全草可入药,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其在《神农本草经》以及《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蒌蒿

蒌蒿

菊科野生蔬菜作为一种宝贵的绿色食品资源,其兼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菊科野生蔬菜具有生长快、采收容易、低成本、便于推广等特点,但是目前对野菜开发利用以及驯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今后可以考虑从种质资源、人工驯化栽培、化学成分、药食价值、加工和保鲜工艺等角度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