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减糖和控糖已成为人们最迫切的健康需求之一。代糖因能量低、甜度高等特点,成为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
代糖主要分为3类,糖醇类、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
糖醇类是将糖分子上的醛基或酮基还原成羟基而获得的低消化性化合物。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中约定了可用于食品加工的糖醇类包括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乳糖醇、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D-甘露糖醇、异麦芽酮糖等。
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谷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中提取的甜味成分,主要包括甜菊糖苷、甘草甜素、甜茶苷、罗汉果甜苷和索马甜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甜味化合物,甜度高,性质稳定,能量低,不参与代谢。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甜味剂有二肽类如阿斯巴甜、纽甜、阿力甜,磺胺类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以及蔗糖衍生物如三氯蔗糖。
代糖的优势
研究显示,代糖饮料可能会增强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从而导致肥胖。在神经通路排序中,甜味的优先级高于咖啡因等成瘾物质,频繁食用代糖,其高强度的甜味可能会过度刺激甜味受体,使人体味觉恢复到婴儿状态(对复杂口感耐受有限),久而久之人体发现高饱腹感、低甜味的食物(如苹果、蔬菜和豆类)不够有吸引力,低甜度的食物不能满足味觉,增加对高甜度、高能量食物的欲望,降低整体摄入食物的质量,导致能量摄入增加和体重增加。
现有研究发现,代糖控制体重更多基于理论层面,在肥胖的糖尿病人群中也可能产生较小的收益,而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会增强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从而导致肥胖。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南也不建议用代糖来控制体重。
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糖精钠)使机体血糖上升的可能原因是摄入含人工甜味剂的食物,其强烈的甜味会刺激口腔中甜味受体,并激活相关糖代谢路径,如引起头相胰岛素释放,引起胰岛素释放,使机体血糖降低,从而会代偿性地刺激食欲并导致能量和糖摄入增加。也有体外实验提出三氯蔗糖会通过诱导钙、环磷酸腺苷、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的激活和核糖体蛋白 S6 的位点特异性磷酸化,影响 β 细胞对葡萄糖等促分泌剂的反应,从而影响糖尿病发展。
英国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与非消费者和含糖饮料消费者相比,饮用代糖饮料青少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最高。2023 年,《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包含 4147 人的研究表明,赤藓糖醇既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又能促进血栓形成,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罹患心脏导致的重大疾病风险会升高。代糖对人体高血压主要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起心血管事件,相关机制暂时不清楚,可能与食欲失调和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2023 年 3 月《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包含体内体外实验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文章显示,小鼠摄入高剂量的三氯蔗糖可限制 T 细胞增殖和分化。在皮下肿瘤模型和细菌感染模型中,给予三氯蔗糖的小鼠的CD8+T 细胞抗原特异性反应降低。而有更多的文献报道了人工甜味剂的不利影响。
多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与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存在相关性,主要是糖精钠和甜蜜素有致癌作用。同样在卫生人员队列及护士队列中,研究人员探究了代糖饮料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联,与不饮用无糖汽水的男性相比,每天饮用≥1 份(约 250 mL)含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的男性会增加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白血病的风险。
2022 年 12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动物研究表明,持续 6~8 周每天摄入安全剂量范围内阿斯巴甜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行为,且这种效应不仅影响服用者,还会传递到后代。
根据现有研究,代糖种类较多,不同代糖有不同的代谢特性,其健康效应也不尽相同,将单一代糖的健康效应外推至所有代糖是不合适的。组合性代糖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或修饰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得到更多的研究论证。
当然也不能简单认为使用代糖的食品是含糖食品的理想替代品,应引导大众正确认识代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加强新资源食品或新型食品的研究,在找到能在减少添加糖对健康危害的同时不引入更多潜在危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