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功能油脂品类持续扩张,栀子油有望突围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和消费的持续升级,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的健康性,健康触手更是延伸到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更愿意为健康买单。食用油是居家必不可少的常用食品之一,其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调味品,更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关键成分之一。

智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功能性食用油的市场规模达到1757.38亿元,同比增长7.21%,2017年到2022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9.72%,远高于食用油行业4.3%的增长率。

据相关电商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功能性食用油的电商销量也正翻倍增加,其中元宝枫籽油增长554%,牡丹籽油增长91%,亚麻籽油增长86%,沙棘油增长39%,功能性食用油正在成为大众餐桌上的明星产品。

 药食同源的栀子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栀子别名黄栀子、木丹、越桃等。生活中对于栀子的认知通常停留在着色上面,是餐饮行业不可或缺的上色产品之一。而实际上,栀子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栀子的记载:“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鼻,白癞,赤癞,疮疡。”《本草纲目》载其“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此外,《伤寒论》《药性论》《名医别录》等众多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栀子药用价值的记载。2005版《中国药典》就已经将栀子纳入其中: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现代研究表明,栀子属植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如环烯醚酮类(栀子苷类)、黄酮类(栀子素类)、三萜类(栀子花酸类)、有机酸酯类(绿原酸、藏红花酸类等)及多糖、色素等,其中栀子苷也是药典中规定的标志成分。同时,栀子也是2002 年我国原卫生部首批认定的药食两用物质之一。

   栀子的进化:栀子油

栀子油是以栀子果为原料,经过软化、剥壳、萃取、物理冷榨等工艺加工而成,不仅保留了部分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如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及黄酮等,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约占总脂肪含量的80%。此外,栀子油中还有丰富的生育酚、角烯鲨及植物甾醇等,是一种很好的功能性食用油。

栀子油

栀子油

藏红花素

栀子和藏红花是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含藏红花素的植物,而栀子果实中藏红花素含量约为藏红花的三分之一。藏红花素在藏红花中含量较高,可达10%以上,但我国藏红花资源较少,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约6000元/公斤,难以实现产业化。

我国栀子资源丰富,普通水栀子中藏红花素含量约0.5-1.2%。现代研究表明,藏红花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同时还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保肝利胆及抗糖尿病等作用。

角烯鲨

角鲨烯是一种脂质不皂化物,最初是从鲨鱼的肝油中发现的,虽然很多食物中含有角鲨烯,但鲨鱼肝油中含量较高。角鲨烯广泛分布在人体内膜、皮肤、皮下脂肪、肝脏、指甲、脑等器官内,在人体脂肪细胞中浓度很高,占正常健康成年人指甲特征性脂类成分的37.172%,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研究表明,角烯鲨具有提高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性功能、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都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它们是不科学的,将饱和脂肪酸妖魔化更不恰当,即便是人人敬而远之的胆固醇也是合成胆汁、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的重要物质。因此,脂肪酸危机的根源在于摄入比例不恰当。

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吃对脂肪可以挽救全球超过100万人的生命。研究人员针对2010年涉及186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全球超过71万例的心脏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死亡是源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

栀子

栀子

当然,即便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应该考虑n-6系与n-3系脂肪酸的比例。现在大众的健康意识是有了,但科学性还跟不上。目前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在于n-6系比例过高,而n-3系脂肪酸比例较低。栀子油中虽然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是n-6系,但它是体内合成 ARA、DHA、EPA等n-3系脂肪酸的前体物质,对于改善脂肪酸结构很有帮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